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6-07-15
内容简介:——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主题论坛精彩发言集萃
7月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主题论坛在贵阳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国家林业局总经济师张鸿文,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部长扎西德·哈密德,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玉明,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部长助理司叶德·阿布·阿赫迈德·阿奇夫,肯尼亚林务局副局长埃索·欧金伽·欧莫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主任阿班·马克·卡巴拉基等中外嘉宾出席了本次主题论坛。
本次主题论坛紧扣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主题"绿色发展,知行合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围绕生态治理、生态服务、生态减贫的议题,高举绿色发展旗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践行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弘扬共生、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充分展示中国政府实现持续发展战略决心和落实《巴黎协定》的大国形象,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智慧源泉,进一步推动中国政府和世界各国为建设人类绿色家园形成合力。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分享了以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为代表的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的经验,共同研讨了全球生态危机下的生态治理与生态减贫、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治理挑战,生态建设全球趋势与各国实践,政府生态治理公共政策与优先领域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与绿色增长极,全球生态治理系统构架与制度选择,创新驱动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法与模式,打造生态命运共同体与绿色增长极等世界生态治理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实践途径,汇聚国内外各界智慧,为促进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探寻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
为充分展示本次主题论坛中外嘉宾精彩发言带来的启示,本专题特别集萃发言要点,为加快干旱半干旱区我国生态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嘉宾致辞
携手共建绿色长城 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国家林业局局长 张建龙
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干旱半干旱的危害,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剧,加快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约有一半的国土属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在"三北"地区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加快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步伐。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资源质量明显提升,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状况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仅三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就已达29.2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02%,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建起了一道乔灌草、多树种、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成为抵御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如果把这些树木折算成5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可绕赤道1圈半,如同一条地球的"绿飘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决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为林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但总体上讲,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供应不足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21.6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有些地区生态状况仍然十分脆弱,迫切需要加快国土绿化步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包括三北地区在内的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着我国近60%的宜林地资源,不仅是未来我国造林绿化的主战场,也是新增森林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和生态容量,对于如期实现林业"双增"目标、保障我国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中国林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一是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等重大工程,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步伐。充分利用村边路旁、不宜耕作耕地等可利用土地开展造林绿化,努力扩大森林面积。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今后5年,全国每年完成营造林1亿亩、森林抚育1.2亿亩。
二是全面保护天然林。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努力把全国的天然林、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全面保护起来。健全天然林管护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对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实行重点保护、永久保存。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增加国内木材供给,为全面保护天然林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全面保护自然湿地。森林可以为湿地提供重要水源,湿地还可以为扩大森林面积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抓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推进退耕还湿,扩大湿地面积,提升生态功能。
四是全面保护沙区植被。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依法划定沙区植被保护红线,用最严格的手段保护沙区植被和荒漠生态系统。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改善沙区生态状况。
五是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认真组织实施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加快建立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类型的国家公园。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建设生态廊道,保护好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一批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
六是全面推进绿色惠民。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快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加人民生态福祉。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
生态治理责任公担与责任共享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王玉明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大部分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国八大沙漠有4个分布在内蒙古,四大沙地全部集中在内蒙古。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9.14亿亩、沙化土地面积6.12亿亩,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1.5%和34.5%,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同时,内蒙古位于黄河中上游,是嫩江等河流的发源地。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多年来,内蒙古始终坚持从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大局出发,加强防沙治沙,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开展草原建设,落实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对可利用草原全部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新世纪以来,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2个百分点,达到21.03%;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达到4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4400多万亩和1800多万亩;沙漠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面积相对稳定,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全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内蒙古实施的这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涵养了东部嫩江流域水源,减少了西部入黄河泥沙,大大降低了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沙尘暴次数,为维护"三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干旱和贫穷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内蒙古的贫困旗县、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化沙化严重地区。在推进生态治理修复中,我们始终坚持治沙与减贫两手抓,两手都硬。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既解决脱贫问题,又促进了沙区生态恢复。同时,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把防沙治沙、生态治理恢复与发展沙草产业、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库布其沙漠、科尔沁沙地等重点区域,探索实践了类型多样的治沙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路子。"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共减少贫困人口178万人,仅沙区就减贫82万人,几乎占了一半。
目前,内蒙古生态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生态治理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愿意同国内兄弟省(区、市)和世界各国一道,交流分享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先进经验,提高荒漠化沙化防治水平,为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建设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采取措施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部长 扎西德·哈密德
全球近几年来经历了一系列的环境危机,包括气候变化、水源退化、生物多样性的衰减以及减退,同时还遭遇很多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互相联系的自然灾害都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科技进步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其中涉及粮食安全以及贫困问题的恶化,发展的稳定性受到质疑,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相应的气候问题,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关切的问题之一。
对于干旱半干旱区的研究不仅是学术问题,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讨论。在面临这些挑战的时候,我们提出了绿色生态、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概念。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之一,所有的国家应联合起来,共同努力。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没有一个简单的道路,必须要将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各行业、各领域的根本性变革,比如说能源、全球基础设施、交通、工业、农业。
在这种背景之下,习近平主席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个非常振奋的概念,在此理念下,巴基斯坦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含社会、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的改革和变更。通过可持续农业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不但能促进绿色经济、更好地改善教育、提高粮食安全、保证水源安全,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就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这些需要进一步推行严格的环境法律。
巴基斯坦会继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虽然巴基斯坦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球处于低位,但是还是受到了很多极端气候情况的影响,包括干旱、海平面的上升等。巴基斯坦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高,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协同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
为了减除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我们于2014年开始实施一个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政策,包括要更合理地规划城镇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出台了相应的自然保护政策和相应的行动法案,控制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等等。我们还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条文,并且在努力地推行这些法案。我们将会在未来5年扩大造林面积,并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做法、经验和一些树种特别适合于巴基斯坦的造林运动,我们希望将其引进到巴基斯坦。
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减贫有重要的联系,随着减贫工作的深入,生态治理也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巴基斯坦大部分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上30%的土地支撑着80%巴基斯坦的动物和人,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粮食来源,还要满足他们的经济收入,所以这些土地治理对于巴基斯坦人民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对这些土地的管理和治理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巴基斯坦的树木种类不足以抵御这样的挑战,所以巴基斯坦一直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生态系统。
此外,我们还对因森林过度采伐造成土地退化进行严格管控。干旱、洪水和暴雨等等自然灾害都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说2010年的超级洪水,造成了2000人死亡、200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这些灾害产生的危害。
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高是生态治理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伯杰
全球生态危机下的生态治理,一是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高是生态治理的关键。人类可以从生态系统中间获得食物、获得物产、燃料。同时生态系统也给人类提供了很多的调节服务,比如调节气候、水土、洪水,提供清洁水源,另外生态系统也给大家提供更多文化的服务,可以使我们在精神层面、旅游、观赏等方面享受生态系统的服务,所以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因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全球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个脆弱的生态区域。中国政府在三北防护林以及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中,对干旱半干旱尤为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后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来开展生态恢复和保护,同时要将科学技术和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来促进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升。
生态修复须解决贫困的治理机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伙伴关系与发展主任 马特·沃波尔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常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更好地通过开展生态治理来进行减贫。
生态修复不仅是生态治理工程,同时还是社会治理工程。应对森林砍伐或荒漠化问题,必须要更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态系统,只有这样能够打造出一种多层次的生物管理系统,包括资源、林地等。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开展荒漠化治理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深入了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用生态改善来进行减贫。很多贫困人口都居住在农村,这一区域对我们生态系统治理非常重要。这此区域的贫困,情况复杂不一,不只是收入上的贫困,还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落后,包括水、电力、房屋以及健康生活环境等等。因此要通过生态修复来解决贫困等问题,就必须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将其纳入到我们的治理机制,才能取得成功。
生态治理要注重"三个结合"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 平学智
生态治理必须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区,要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生态移民,从根本上把脆弱区的生态空间腾出来,把不适宜居住地方上的人迁出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先后实施生态移民35万人,对生态移民迁出后留下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开展大面积生态修复。
生态建设必须与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宁夏从2000年开始在全自治区实施封山禁牧,力度非常大,将畜牧业发展方式由过去的分散性的、粗放型的放牧转变到集约型、高效的圈养。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牲畜业收入。
生态治理必须与培育特色产业相结合。宁夏这几年着重发展枸杞产业和葡萄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枸杞面积现已达到85万亩,产值将近100亿元,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借鉴中国经验 开展治理合作
塔吉克斯坦林业部国际司司长 萨法罗夫·拉莫伊尔
塔吉克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近提出了一个10多年林业发展规划,其中包括防治沙漠化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内容,我国加入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所以我们国家治理沙漠化也是对世界环境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
我国森林面积只占3%,我们制定了2017年-2030年的林业战略发展计划,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将努力提高森林面积。我们要借鉴中国的先进经验,将中国沙漠化的治理经验引入到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很重要,中国是我们的邻国,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方面的经验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双边合作,促进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中国的"绿色长城"工程项目建设,这对加强两国之间的生态治理合作和改善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全球生态和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各国担起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伟伦
人类共同体的理念对于维护生态和平、加快生态建设非常重要。森林是有国界的,但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无国界的。森林生态功能上是服务于全人类的。中国最近几十年在经济建设中同时注重生态建设,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国家发挥了生态屏障作用,当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生态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的发展,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产品,改善了人类生存状况,使我们度过了商品短缺的时代。但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今天我们反思之后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期盼,也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期盼,因此全球的生态恶化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每一个国家来负起责任,大家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现绿色发展。
治理生态系统 提高生活水平
肯尼亚林务局副局长 埃索·欧金伽·欧莫罗
肯尼亚80%的土地都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全国30%的人口都生活在沙漠中; 75%的野生动物都在干旱与半干旱区生存。干旱与半干旱区对于肯尼亚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生态系统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许多自然资源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草原和牧场。我们必须要加强治理,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利用率的高效化。开展生态治理还要打造一个好的政府管理机制。对于肯尼亚来说,就是需要加强保护区管理,提高它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治理和管理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以提高这一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良好生态已成为黑龙江的优势和潜力
黑龙江省林业厅党组书记 肖建春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黑龙江省林地面积2600多万公顷,在全国排第二位,天然林面积在全国排第一位,湿地面积在全国排第四位。近些年来,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五大措施,黑龙江的生态越来越好,生态成了黑龙江省的优势和潜力。在国家林业局提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黑龙江省林业集中发展五大林中经济:一是林中旅游业;二是森林康养业;三是林中中药业;四是发展林中养殖业;五是林中采摘业。去年黑龙江省林中经济产值超过1600亿元,并且每年以15%的速度在递增。黑龙江省今后对于森林资源,一是认真地保护;二是要在保护中搞好利用,使天更蓝、水更清、林更绿。
生态治理须从五个方面入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副总干事 威廉姆·詹姆斯·杰克逊
干旱半干旱区很多土地都已退化,失去了正常的土地生态功能,同时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也都已经退化,导致了社会福利的下降。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第一是采取一个适应性的治理过程。深入了解这一区域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组成结构,提出一个适应性的治理程序。第二是要找出退化的问题成因,明确治理目标,并要动员和发动当地社会组织来加入到合作治理工作中。第三要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实现治理目标。第四要及时总结治理情况。第五要在治理过程当中及时评价治理结果并改进治理方案。
促进GEP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代表 朱春全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就是把生态系统视作一个核算单位,核算一年中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GEP核算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服务:一个是产品,一个是调节,另一个是文化。
GEP在2012年10月首次提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林业局已把这个概念纳入了2013年-2020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国科学院立项进行理论化方法的研究;环境保护部也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不同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开始了试点工作;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正在进行GEP核算标准的制定,最终实现将GEP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为世界人民打造一个共同美丽的世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 章新胜
旱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干旱与半干旱区,又经常被称为旱地,旱地覆盖了全球41%的土地面积,维系着将近20亿人的生活。旱地包括草地、林地等地貌。旱地中生活着28%的濒危物种。旱地不仅为人们提供物质产品,如饲料、食物、燃料和其他物品;还发挥着生态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储存碳元素等。全球36%的陆地碳储存在旱地当中。旱地也分布有重要的积水区,向上百万人提供清洁用水,同时旱地还能调节水流,从而减少洪水和干旱的风险。然而土地退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和发展的威胁之一,影响着地球上几乎1/3的土地和15亿人。土地退化还威胁着全球粮食与水的安全,并且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造成不利影响。近300年来由西方引领的产业革命成就很辉煌,但是造成的灾害和危机同样巨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提倡基于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土地退化。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6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全球森林修复,重塑森林生态功能。2011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世界各国提出了《波恩挑战》,指出要在2020年前修复1.5亿公顷的采伐退化林地,在2030年前达到3.5亿公顷。这个目标很宏大,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到目前为止已修复了8600万公顷。
我们要为全世界的人民打造一个共同的美丽的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利益相关方都需要作出努力,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很高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中国的造林工程已在全球受到广泛的认可,比如说三北防护林工程,在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三北防护林工程将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5.05%提升到了现在的13.02%,这些成就离不开三北工程人员的卓绝努力以及他们的精湛经验,全球都可以学习中国的经验,也可以学习中国所选择的发展路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最大的环境网络,与1300多名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成员以及超过1.5万名专家,在3个核心方面开展积极合作:一是评价与保护自然;二是保证有效合理的使用管理土地;三是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我们有能力来促进和支持全球各国合作来对抗土地退化,保护自然,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三北工程治理成典范
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局长 张炜
我国是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区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1978年,为从根本上解决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我国政府作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大决策。通过38年的建设,三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02%,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4.4亿立方米,为改善三北等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状况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防沙治沙取得重大突破,遏制了沙化扩展势头。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营造防风固沙林561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平方公里,有效遏制了荒漠化扩展趋势。据监测,与2009年相比,工程区持续减少荒漠化土地1.15万平方公里。二是水土保持成效显著,增强了蓄水保土功能。在黄土高原等重点水土流失区,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2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三是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253万公顷,庇护农田2248.6万公顷。东北平原林网化程度达到72.24%,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四是特色林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工程区具备了年产2000万立方米木材的生产能力,建成了以苹果、红枣、板栗、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432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3600多万吨,年产值537亿元。工程区林产品加工业、沙产业、森林旅游业等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林业产业。五是防护林体系建设思想日臻完善,丰富和发展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乔灌草、造封管、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统筹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第一次将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形式组织实施,创造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生态治理模式。六是凝聚形成了"三北"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38年来,三北工程建设者用心血和汗水铸造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七是"绿色长城"旗帜效应持续扩大,赢得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赞誉。三北工程享有"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美誉。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1987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先后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宁夏中卫、新疆和田等十几个单位"全球500佳"奖章。
38年的实践探索,三北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道路。一是坚持国家引导,群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消除制约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工程建设增添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治理,共享生态建设成果。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靠科学技术推进工程建设。
生态治理需要遵循自然规律
国际环教中心创始人兼主任、Commonland基金会生态系统大使、IUCN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委员 刘登立
1995年我受世界银行的委托去拍摄,以影片的形式介绍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我花了20年时间研究这个领域。这一区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在过去的20年中,我见证了很多变迁。
我发现很多景观具有多样性,当地群众愿意共同努力来致力保护生态环境。在治理过程中各方参与,需要各方面配合和融入,包括积水、造土,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非常复杂。
通过治理,成效显著。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将羊由自然放养变为圈养,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去管理环境和治理生态。1995年,我看到的一些已经退化为荒地的土地,通过种树、种草等治理举措,不仅改善了小环境,而且退化的荒地还被打造成了农田。生态治理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比如治理水土流失,就要通过治理生态来修复水文系统。如果我们不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可能很难有所作为,并且很有可能导致治理失败。生态治理还需要全社会公众的参与,形成广泛共识和协作共建的机制。
中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探循自然规律来改善、逆转土地退化状况,从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可以探讨打造新模式,不仅要通过政府援助开展生态治理,还要吸引私人和民间投资来开展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要有针对性并能获得利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东部和南部非洲区域主任 卢瑟·比奥斯·阿努克尔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修复,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深入了解到土地退化的真正原因。
比如在卢旺达,我们就看到有很多不同的驱动因素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有来自森林退化、林地消失等原因。同时在生态景观修复过程中,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如防御洪水、保护河坝的水利设施等。在修复中,我们在考虑如何能将退化的土地转化成健康、高产量的林地或土地时,不仅要开展生态修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林地或土地的利用率。很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都需要重视这些问题。
在这些区域的生态修复中,能源节约也非常重要。同时,还要通过治理,改变这一区域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效有序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人们就业率,提供和保障粮食供应,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使大家真正融入生态修复并能获得利益。
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需要各层面努力
哈萨克斯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库拉拉伊·卡利巴耶娃
哈萨克斯坦70%的土地都是属于干旱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天然气、石油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哈萨克斯坦跟中国一样都非常关注保护森林资源和防沙治沙。当我们不断地保持、扩大森林资源的时候,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消除贫困,而且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刚刚所谈到的中国三北工程是"绿色长城",这不仅仅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项目,而且是关系到世界利益的项目,哈萨克斯坦支持这个项目。现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一个国家项目,就是要扩大森林资源。
当前,世界生态基金给哈萨克斯坦支持了3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应对沙化,第二个是扩大森林面积,第三个是中国跟哈萨克斯坦联合保护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野生动植物。今天讨论的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等问题都是我们日常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政府层面、科学界关注,而且也是商界和哈萨克斯坦人民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保护好哈萨克斯坦现有生态环境和丰富自然,留给后代这部分宝贵的财富。